本文作者:豆面

多谐振荡器如何成功起振?

豆面 2025-02-10 18:07:05 63
多谐振荡器如何成功起振?摘要: 多谐振荡器的基本原理多谐振荡器是一种自激振荡器,它由两个互相耦合的放大器组成,每个放大器都具有正反馈回路,通过阻容耦合使两个电子器件交替导通与截止,从而产生自激振荡,其基本结构示意...

多谐振荡器的基本原理

多谐振荡器是一种自激振荡器,它由两个互相耦合的放大器组成,每个放大器都具有正反馈回路,通过阻容耦合使两个电子器件交替导通与截止,从而产生自激振荡,其基本结构示意图如下:

组件 说明
放大器A 具有正反馈回路,与放大器B相互耦合
放大器B 与放大器A相互耦合,共同构成振荡电路

起振条件

多谐振荡器如何成功起振?

1、相位条件:在闭环系统中,信号经过一个周期的循环后,其相位变化必须是360°的整数倍,即满足\(\sum_{i = 1}^{n}\varphi_{i}=2k\pi\),\(k = 0,1,2,\cdots\),对于多谐振荡器,通常要求在某一频率下,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相,以保证振荡能够持续进行。

2、幅值条件:反馈到输入端的信号幅值必须等于或大于原输入信号的幅值,即\(|\dot{X}_{f}| \geq |\dot{X}_{i}|\),在起振阶段,需要有一定的扰动信号,当满足幅值条件时,振荡幅度会逐渐增大,最终达到稳定状态。

常见类型的多谐振荡器起振过程

1、三极管型多谐振荡器:以典型的三极管型多谐振荡器为例,电路中两个三极管VT1、VT2的发射极接地,基极、集电极通过电容C1、C2交叉连接,R2、R3分别是VT1、VT2的基极偏置电阻,R1、R4分别是VT1、VT2的集电极负载电阻。

假设电源接通瞬间,由于元器件参数误差等原因,VT1先导通,VT2截止,C1所充的电压通过VT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、R2构成的回路放电;电源VCC通过R4、C2、VT1的发射结构成充电回路为C2充电,充电极性为左负、右正,当C1放电结束后,VCC继续通过R2、C1、VT1的集电极、发射极构成的回路充电,充电极性为左负、右正,当C1右端电压达到0.7V后,VT2开始导通。

VT2导通后,C2两端电压通过VT2的集电极、发射极使VT1因发射结反偏迅速截止,电路翻转进入另一个暂稳态,即VT2导通、VT1截止,C2所充的电压通过VT2的集电极、发射极、R3构成的回路放电;电源VCC通过R1、C1、VT2的发射结构成充电回路为C1充电,充电极性为左正、右负,当C2放电结束后,VCC继续通过R1、C1、VT2的发射结构成充电回路充电,充电极性为左正、右负,当C2左端电压达到0.7V后,VT1开始导通,电路再次翻转进入VT1导通、VT2截止的状态。

如此重复以上过程,振荡器工作在多谐振荡状态,振荡周期为\(T=0.7(R2C1+R3C2)\)。

2、门电路多谐振荡器:常见的门电路多谐振荡器主要是采用非门构成。

普通非门多谐振荡器:电路中D1、D2是非门,R为定时电阻,C为定时电容,当E=1时,由于流过C的电流可以突变,所以在R两端的电压最大,即A=1,该电压通过D1倒相后使B=0,随后,C充电,C两端电压逐渐升高,充电电流随充电电压升高而减小,致使R两端电压减小,A点电位降低,当A点电位达到D1的转换阈值后,D1输出高电平,使B=1,该电压使D2输出低电平,即E=0,电路进入另一个暂稳态。

多谐振荡器如何成功起振?

当E=0时,由于C两端电压不能突变,所以C通过D2和R构成的回路放电,随着放电的不断进行,A点电位开始升高,当A点电位达到D1的转换阈值后,D1输出低电平,使B=0,该电压使D2输出高电平,即E=1,电路进入下一个暂稳态,重复以上过程,振荡器工作在多谐振荡状态,振荡周期为\(T = 1.4RC\)。

多谐振荡器的起振依赖于其特定的电路结构和元件参数,不同类型的多谐振荡器在起振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,但它们共同遵循基本的起振原理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豆面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jerry.net.cn/articals/30438.html发布于 2025-02-10 18:07:05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杰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
阅读
分享